處暑

處暑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,在每年國曆8月23日前後,太陽到達黃經150度時開始。「處,止也,暑氣至此而止矣。」
處暑一到,暑氣逐漸消退,但晴天下午依然炎熱,還未真正秋涼,在將涼未涼之間,便有所謂「秋老虎」之稱。 處暑過後天氣轉涼,晝夜溫差很大,晝熱夜涼的氣候,對人陽氣的收斂很有幫助。
節氣養身:
處暑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,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,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,因此,從養生的角度來看,此時起居作息應作相應調整。
處暑養生強調子午覺的重要,也就是每天子時(晚上十一點到一點)最好處於熟睡狀態,午時(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)宜靜臥或小憩。現代研究發現,晚上十二點至凌晨四點,身體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;中午十二點時下午一點,則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候,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、腦血管疾病的發生。子午覺既有助防病保健,又可養生延年,因此養成午睡習慣,即使睡不著,閉目養神也很好。
預防「秋燥」是處暑時期的另一個養生重點。一般而言,空氣相對濕度在40%~60%時,人體最感舒適,秋天空氣中水氣含量少,相對濕度低,一旦低於30%時,就會感覺皮膚乾澀粗糙,鼻腔乾燥疼痛、口燥咽乾甚至大便乾結,如未能適時預防因應,容易導致「秋燥癥」的問題。
節氣食養:
飲食養生對「秋燥」有很好的預防效果,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之物。可多吃些寒涼多汁的蔬菜水果,但是也需依各人體質調整。銀耳、百合、蓮子、蜂蜜、梨、蘋果、葡萄、甘蔗、柑橘、香蕉、柿子、荸薺、海帶、芹菜、菠菜、糯米、芝麻、豆類、黃瓜、冬瓜、白蘿蔔、胡蘿蔔、紅棗等食物,不但有利於維生素的補充,還能夠增加水分攝入,都是不錯的選擇。另外,儘可能少吃花椒、辣椒等辛熱食物,更不宜吃燒烤,以免加重秋燥癥狀。
秋氣主燥,因此情緒容易低落,身體上感覺四肢無力。試著讓心情保持平靜,或者是到河邊騎腳踏車吹吹風,讓身體得到適合的舒展,將可以以更透徹、平穩的態度處事待人。